摘要:引起培養細胞污染的微生物有細菌、霉菌、黑膠蟲、支原體等,其中支原體是常見的污染物。本文列舉了一種我國藥典認可的常見檢測手段,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預防和解決辦法。
關鍵字:細胞培養;實驗室;支原體;預防;解決
細胞培養是一種體外增殖細胞的常規實驗技術,目前被廣泛用于教學、實驗室和臨床實驗。污染控制是細胞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。引起培養細胞污染的微生物有細菌、霉菌、黑膠蟲、支原體等,其中支原體是常見的污染物。
支原體屬于缺乏細胞壁的原核微生物,直徑約0. 13 ~0. 18 μm,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,可透過一般濾膜(0. 22 μm),因此在細胞培養過程中,細胞極易受到支原體污染。已有許多調查及研究顯示,世界范圍內正在使用的細胞體系中支原體污染發生率達到 30% ~60% 。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檢測過的國內來源的細胞株系,支原體污染率高達 60% 。
支原體感染發生后培養液清澈不渾濁,但 pH 值變化明顯,培養液更換后幾小時內變為酸性(顏色變黃)。污染初期,顯微鏡高倍鏡下觀察發現細胞外形無明顯變化但有細小黑色顆粒,所以不容易被發現。雖然支原體可以與細胞長期共存,且隨著細胞換液而緩解,但細胞遭受支原體污染后會抑制細胞生長,改變細胞的 DNA /RNA 及蛋白表達,使細胞的轉染效率大大降低,并在污染后期引起細胞變形,對后續教學、科研產生嚴重影響。因此在細胞培養過程中進行支原體檢測十分必要。
一、檢測手段
熒光染色法:將待測細胞分別培養于Φ3 cm培養皿中,細胞長到 70% ~ 80% 時進行熒光檢測。首先,各組細胞用 PBS 清洗 2 次,每次1 min,4%多聚甲醛(PBS 配制)室溫固定 20 min,再以含5 μg /ml Hoechst 33342 染料的 PBS 溶液進行染色,5 min 后吸去染液,PBS 洗滌一次,加入少量 PBS 使細胞保持濕潤,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細胞。
二、檢測結果
Hoechst 33342 是一種可透過細胞膜并對 DNA染色的細胞核染色試劑。熒光染色法檢測支原體污染,就是利用 Hoechst 33342 可與雙鏈 DNA 結合,在紫外光的激發下,釋放強烈的藍色熒光這一特點對細胞加以染色。經過染色,在熒光顯微鏡下,可見待測細胞1 的細胞周圍或細胞膜上有大小不等、不規則熒光著色顆粒,推測為支原體污染細胞(圖 1),而待測細胞2 只有細胞核顯色,推測為未污染細胞(圖 2)
三、控制辦法
1.保持操作環境清潔: 無菌室的濾膜要定期清洗和更換;每次進行細胞培養操作前,無菌室和超凈臺都要用諾福消毒劑消毒滅菌;每次實驗完畢要用消毒劑浸泡的抹布擦拭操作臺,避免交叉污染;定期對二氧化碳培養箱進行消毒滅菌。
2.實驗用品無菌處理: 所有用品都要經過高溫消毒滅菌;培養基、血清、胰酶等試劑均要經過檢測確定無支原體污染后方可使用。
3.操作者遵守無菌室消毒規定: 由于正常人口腔帶有支原體,因此進入無菌室一定要帶好口罩、帽子(口罩必須罩住口鼻,帽子必須將頭發全遮在里面),鞋套,穿隔離衣,帶乳膠手套,并用 75% 酒精擦拭手套表面。
4. 操作過程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: 開始要先用 75%用精棉球擦拭瓶口,在火焰上燒灼瓶口,必須在火焰周圍無菌區內打開瓶口,瓶口要再次轉動燒灼 ;操作時盡量不要講話;要常更換吸管,一旦發現吸管觸及手和其他物品應棄去。所有操作過程要在距離超凈臺邊緣 10 cm 以內的無菌區域進行。
5. 定期進行支原體污染檢測 : 對實驗室中的培養物定期進行支原體檢測,預防為主,不能等到發現有支原體污染時再進行檢測,發現已經污染支原體的培養物,滅活后棄之,嚴禁隨意傾倒、隨意丟棄。及時更換新的培養物,避免支原體污染。
四、常規方法
很多生物安全實驗室一直使用歐菲姆干霧過氧化氫滅菌設備,能迅速有效的殺滅支原體,減少日常維護和清潔的時間。作為一種新型的實驗室消毒產品,歐菲姆干霧滅菌設備,具備實驗室空間消毒滅菌的眾多優勢:
1.高效消毒滅菌:能夠迅速殺滅病原菌(支原體、衣原體、立克次氏體)、芽孢在內的200多種微生物,滅菌原理特殊無耐受性產生;
2.設備體積小,操作方便,靈活移動滿足不同空間需求,便于攜帶和移動;
3.品質保證,擁有眾多檢測批文和檢測報告
4.無色無毒,無殘留,安全可靠,完全分解為氧氣和水;
5.驗證資料齊全,提供驗證模板,容易通過高標準滅菌驗證;
6.殺菌時間超短,2-3個小時可完成整個滅菌流程,高效節能;
7.干霧氣體性能穩定,不受環境濕度、溫度、活性穩定攻擊微生物活體;
8.性價比高,節約消毒成本。
更多詳情請咨詢潤聯呂工 17302619613(微信同號)